欢迎来到中山公证网!


崇法  ·  尚信  ·  守正  ·  求真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详细信息
【公证服务企业①】公证服务企业系列案例一
专栏:行业动态
发布日期:2022-09-30
阅读量:925
作者:中山公证
收藏:

前言

当前,中山正积极抢抓“双区”建设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出了各项惠企暖企政策,坚定不移抓发展,“一竿子到底”地高效服务企业、真心服务企业。

长期以来,中山市公证机构顺应企业的发展轨迹,为企业量身定制提供精准的公证法律服务,不仅业务广泛、服务全面,而且成效明显。

最近,本公众号精选中山公证服务企业的多个优秀典型案例作系列报道,能够有效为广大企业提供公证服务企业的应用场景,帮助服务对象更好理解公证、选择公证,发挥公证有效预防纠纷和解决纠纷的积极作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案例一


租赁纠纷如何防,合同公证来帮忙

图片



【关键词】

租赁合同 提存 证据保全


【案情概况】

目前,中山市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政策福利给高新企业送来了便企的福音。深圳市A公司是一家主营软件开发的科技企业,为搭乘政策便车,在管理层的研判下,认为中山发展前景可观,遂决定进驻中山市,并在我市某镇街新建的工业园区选择了一处合适的场地。经与工业园负责人磋商,A公司拟租赁该场地,由于出租面积较大,承租金额较多,如何充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成为双方最为顾虑的难题。

《租赁合同》公证将纠纷防患于未然!

根据A公司及工业园区负责人的要求,公证员建议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办理《租赁合同》公证,并在合同中记载明确租赁场地面积、期限、租金,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这既能对合同双方起到较强的约束力,又能大大地减少纠纷发生的可能。

《租赁合同》公证的效果是否仅止步于此?

除基础的合同条款外,公证员还提出,可以在《租赁合同》中约定提存、保全证据的条款。对承租人而言,能够有效防止承租人恶意提价、无正当理由拒收租金时,可以通过提存公证的方式进行法律维权;对于出租人而言,若承租人无故失联或逾期不腾空房屋时,公证处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针对此种情形办理证据保全公证,帮助守约方依法及时收回出租房屋,防止损失扩大。在听取公证员建议后,A公司及工业园区负责人协商一致,在《租赁合同》中增加上述约定,即“出租人无正当理由不接受承租人支付的租金,承租人可通过向公证机构提存租金的方式完成租金支付”及“承租人逾期支付租金累计两个月以上,出租人可单方解除合同;合同期满或合同解除后或承租人无故失联导致租赁物无法交还或承租人拒不交还租赁物的,出租人有权进入或委托第三方进入租赁场所进行财物清点后直接收回租赁物”。同时,双方均在合同中对各自的通讯地址和送达方式进行了确认,便于日后公证机构核实违约事实,查明是否存在提存前提。

最终,A公司与工业园区负责人在公证员面前签署了租赁合同,公证处为其出具了公证书。


【案例评析】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大量的人才、企业涌入发展潜力大的城市,租赁成了扎根的热门选择。租赁双方通过办理《租赁合同》公证不仅可以借助公证机构审查租赁物的权属、转租情况,同时公证机构可基于双方的合意,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设计,提供定制化服务。《租赁合同》公证在租赁市场出现租客欠租逃匿情形和租赁物业及时清场腾退中都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公证机构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公证职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END





市公证协会编辑部
供稿单位:中山市公证协会秘书处
一审:袁嘉韵
二审:陈承凯
三审:朱建华
部分图片、表情和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公证处

石岐公证处

咨询电话:0760-88335622

位置:中山市石岐区民科西路2号中山市石岐区政务服务大厅一楼26-30号窗口

2

广东省中山市菊城公证处

广东省中山市菊城公证处

咨询电话:0760-22239393

位置:中山市小榄镇新华中路118号向明大厦13楼

3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公证处

中山市火炬公证处
咨询电话:0760-89923293
位置: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中山港大道115号

4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公证处

中山市桂山公证处

咨询电话:0760-85881900

位置:中山市三乡镇景观大道3号党群服务中心B区

5

广东省中山市凤翔公证处

广东省中山市凤翔公证处

咨询电话:0760-22596311

位置:中山市东凤镇东阜二路163号

6

广东省中山市香山公证处

中山市香山公证处

咨询电话:0760-89902183

位置:中山市南区永安一路9号悦盈新城悦创天地A区523卡-530卡

图片

图片

上一页:中山公证协会推出“3+4+5”惠企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下一页:重阳敬老月,中山公证为您盘点遗嘱继承的误区 系列报道(一)